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远案:治史十年,偶有感想发于微博,不想集腋成裘,到现在已有二十多条,集纳与此,求方家指正

 

历史随想录1:了解历史,既是人类自我理解的方式,也是人类自我理解的过程。

 

历史随想录2:黑格尔说:人们惯以历史上经验的教训,特别介绍给各君主、各政治家、各民族国家。但是历史所昭示我们的,却是各民族各政府没有从历史方面学到什么,也没有依据历史上演绎出来的法则行事。…法国大革命期间,人们时常称道希腊罗马的前例,真是浅薄无聊极了。

 

历史随想录3:要想研究好历史,绝非一件容易的事。一个一流的史学家必须了解甚至精通下列知识:法律史或法制史,经济学和经济史,地理,最后,他还要通晓政治学,当然,如果再懂点社会学,那就更好

 

历史随想录4:钱穆尝论史,谓:经诗子集皆史

 

历史随想录5:钱穆在国史大纲的序言中说,今天我们中国人,最不懂历史,而又最喜欢讲历史。此种情况,今日依然。

 

历史随想录6:西方人不像我们这样重视历史,我想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有宗教寄托精神。我们没有宗教,所以借历史来寄托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历史是国人的宗教。只是,如今的历史,皆是被戕害的历史

 

史学随想录7:黑格尔的文笔,当然是好极了,可是我喜欢的,还是布洛赫,布洛赫的文笔好,单就谈历史来说,我觉得他比黑格尔更深刻

 

历史随想录8:年鉴学派是排斥兰克学派甚至以之为敌的,但是在我这里,我觉得二者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相反,二者的统一才是历史学的罗马大道

 

历史随想录9:重温年鉴学派发展史,看得心潮澎湃,如果抛开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我觉得,史语所是可以和年鉴学派类比的,傅斯年则可以说得上是中国的布罗代尔。

 

历史随想录10:从方法论上讲,我不太赞成史学初入门者看太多的理论,也不太赞成过早的接触原始材料。太早接触理论会禁锢自己思想的发展,太早接触原始材料会茫然失措。最好的方法,是多看一流史家的著作,体悟其方法,融会贯通,再接触材料就会知道怎么处理,回过头来再看理论,这样才不会被牵着鼻子走

 

历史随想录11: 余英时先生喜欢说柯林武德,许倬云先生没说过,但我猜测他会觉得布洛赫和布罗代尔更亲切。值得注意是,余先生谈戴震和章学诚的文章。我猜测,在戴震身上的冲突,在余先生身上也存在

 

历史随想录12:神话是最早的历史

 

历史随想录13:历史写作和历史研究基本上来说是两码事,不过两者之间有共通点,就是要求写作者对史料有足够的把握。当下的一些作品,既不是历史研究,也不是历史写作。

 

历史随想录14:过去有五十年内不治史的说法,这说法实在有道理极了。太近的事,无论史家如何想做到客观,但现实种种纠葛的存在依然无法使其做到客观。但记录历史,为后世史家提供研究素材,不惟是史家的责任,也是每个时代中每个人的责任

 

历史随想录15:才气和阅历对于研究历史哪个更重要?我觉得是阅历,一个人的才气可以很早就显露出来,但阅历却需要积淀。历史研究最终需要研究者从材料里走出来,这个走出来,需要付出的成本就是岁月对史家的磨砺

 

史学随想录16:作为一种学科,史学是一种思维,其任务不是把已知的零散的东西搜集起来并用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加以整理,更重要的是,作为史家,要从这些已知的素材中揭示出未知的东西。

 

史学随想录17:想像力对史家来说既属必要,又必须克制。没有想像力的史家是平庸的史家,不懂克制想像力的史家是轻浮的史家

 

史学随想录18:史家面对最多的是历史上的人物与事件,如果没有与古人等量齐观的心智,其研究必难体察入微。反之,若历史人物或事件令史家在研究之前便已洞若观火,其研究也就失去了乐趣。对于史家的作品,读者也可做如是观

 

史学随想录19:毫无疑问,史家当有思想,没思想的史家无足可观。不过,史家的思想应该是经验的而非先验的,也就是说,史家的思想应该是在长年累月的研究中形成的。让一些先验的思想充斥自己大脑的史家,根没思想的史家一样无足可观

 

历史随想录20: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话影响了很多人。但是我始终存疑,这是把历史当工具,不是把历史当学术。最近豁然开朗,不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而是当代史影响了我们对历史的判断。

 

史学随想录21:陈寅恪先生以文证史的方法,是其对史学理论的不朽贡献。治史从传统史料用力忽然不错,但有些历史的破绽可以在史料中发现,证据却无迹可寻。不过,陈先生说自己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是给后辈布下迷阵,这一史学思想应该得益于他的游学经历

 

史学随想录22:关于历史,人们常常纠结于是先求真还是先求善,在我看来这是个伪问题,历史的首要问题,宁勿说是求智,这首先是针对史家而言,只有史家有与古人等量齐观的智慧,才能凿穿历史的后壁。这个问题解决了,求真和求善才会并行不悖

 

历史随想录23: 历史,我说的是作为一种学科的历史,其自尊就在于,他有自己的方法,而不是受其之外的政治利益,语言假定和文化意义标准等因素的干涉,尽管在很多时候历史的解释无法摆脱对他们的依赖。

 

史学随想录24: 真实历史的复杂性,远远大于历史研究的复杂性,换句话说,所有的史学家在声称呈现历史复杂性的时候,都是在简化历史

 

史学随想录25:治史如判案,史家如法官。如同一案件,判法雷同,仅判词不同,则这样的判案毫无意义。所有的自传,自述一类材料,皆为辩词,法官面对判词,应天然保持警惕

话题:



0

推荐

陈远

陈远

64篇文章 7年前更新

陈远:现居北京,多年进行民国史研究。文章散见于《南方都市报》、《温故》、《财经网》、《凤凰周刊》、《随笔》、《南方周末》,并数次被《新华文摘》转载,作品被多家选本选录。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被忽略的大师——李宗吾传》、《道器之辨》《逝者如斯未尝往》、《正说李宗吾》(台湾秀威)、《逝去的大学》(编著)、《斯人不在》(编著)。2008年5月至香港中文大学做短期访问研究。博客文章不加注明者均为作者原创,未经本人许可,请勿转载,转载请联系本人:fengmanxiu@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