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来源:法治周末 作者:丁东

 

近日,一部深度透视燕京大学命运的著作《燕京大学:1919-1952》由浙江人民出版社推出。我读后感慨不已。进入新千年以来,国内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呼声不绝于耳。对此,朝野愿望可谓强烈,财政投入可谓充裕,出台的措施不少,但与目标的距离却未见拉近。然而61年前,北京就有一所已经跻身世界一流行列的大学消逝了,至今仍无再生的机会,这就是燕京大学。

  燕京大学前身是始建于清末的北平汇文大学、华北协和女子大学、通州协和大学等美英教会学校,后三所学校合并,司徒雷登出任校长。1919年他走马上任后,一面在市区的盔甲厂办学,一面到北平四郊踏勘新校址。最后,他从陕西督军陈树藩手中购得睿王园。此后,他十赴美国募捐,聘请建筑名家设计,建成了以未名湖为中心、中国园林和西方现代设施有机结合的燕园。

  司徒雷登担任校长期间,对中外教授在薪俸、住房、休假、医疗等方面一视同仁。只要学问突出,不论观点流派,均重金礼聘,燕京大学一时名家云集。外籍教师有洪业、斯诺、赖普吾、高厚德、班威廉、谢迪克、林迈可等,中国教师有胡适、吴宓、闻一多、冯友兰、许地山、熊佛西、陆志韦、郑振铎、周作人、郭绍虞、钱穆、钱玄同、俞平伯、朱自清、顾颉刚、金岳霖等。司徒雷登提出"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的校训。校园内崇尚民主自由,学术环境宽松活跃。学生除主修的专业课程与必修的国文、英文,可以跨系、跨院自由选修课程,修够学分即可毕业。师生之间,通过各种社团活动,融为一体,亲密无间,精神凝聚力极强。

  上世纪20年代末,燕京大学就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与世界知名学府建立了交换教授和学生的制度。中西教授同堂讲授,来自各国的学生同堂受业,熔中西文化于一炉。司徒雷登还取得美国霍尔基金会资助,与哈佛大学合作,成立哈佛燕京学社,为中美学术交流,选派留学生提供资助与奖学金。燕京大学规模不大,23年间的毕业生不足万人,却涌现了黄昆、黄华、冰心、吴阶平、陈翰伯、韩素音、萧乾、李慎之、韩叙、费孝通、侯仁之、朱启平、严东生、沈元、谭文瑞、孙道临、周汝昌、蒋彦永等大批各界名人,光两院院士就有五十多位。

  抗日战争期间,北平沦陷,燕大师生坚持抗日。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马上逮捕了司徒雷登及三十余位燕京大学师生,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司徒雷登才重获自由。在此期间,燕京大学部分师生流亡大后方,于1942年在成都复校。抗战胜利后,燕京大学率先在北平复校。

  1946年,司徒雷登出任美国驻华大使,校长由陆志韦接任。在解放战争期间,燕京大学学生投奔革命者不胜枚举。而建国后,燕京大学学生在外交界几乎撑起半壁江山。张东荪教授亦为北平的和平解放奔走。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时,毛泽东曾通知部队注意保护清华、燕京两校及名胜古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燕京大学于1951年改为公立大学,任命陆志韦为校长,毛泽东亦为燕京大学题写校名。但好景不长,当时朝鲜战争已经爆发,中美两国势同水火,燕京大学处境尴尬。在1952年的思想改造运动中,陆志韦、张东荪、赵紫宸成为重点改造的对象,陆志韦的女儿陆瑶华甚至被动员公开批判父亲。当时对苏联一边倒,在高等教育领域也按苏联模式实行院系调整,燕京大学被一分为八,各系分别并入北大、清华、师大、民族大学、政法学院、财经学院、音乐学院和中央劳动干校,校园则被北京大学接管。从此,燕京大学在中国消逝。

  上世纪80年代,黄华、雷洁琼、费孝通、吴阶平等燕京大学校友先后走上了国家领导岗位,唤起了燕京大学校友们让母校起死回生的心愿,但终未能如愿。燕京大学校友会创办了"燕京研究院",并在未名湖畔竖立起"原燕京大学未名湖区"纪念碑,保存了一点燕京大学的痕迹。

  《燕京大学》的作者陈远今年35岁,是史学界的后起之秀,已有数种著作问世。他没有读过博士、硕士,本科毕业于石家庄一所工科院校,学的不是历史专业或教育专业,而是化工专业。他的问学之路别具特色。新千年之初,互联网刚刚进入中国的公共生活,当时办网站门槛不高,审批手续不复杂,不需要资金投入。尚未毕业的陈远办了一个思想文化网站,虽然影响没那么大,毕竟由此摸到了中国学术界、思想界的脉搏。

  陈远毕业后进入《读书时报》当编辑,他的视野就比较开阔,拥有了高于同龄人的文化起点。后来《新京报》创办,他成了最早的记者之一,从事高端文化采访。在此期间,他采访了二三十位燕京大学的老人,后结集成《消逝的燕京》一书,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燕京大学已经消逝60多年了,最后一批在校生,现在也已是八旬老人。所幸陈远动手较早,十年前还能采访到一些重要的当事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受访者已经陆续辞世。陈远和燕京大学本无渊源,但他的学术努力,却为燕京大学的精神薪火相传,留下了些许希望。


话题:



0

推荐

陈远

陈远

64篇文章 7年前更新

陈远:现居北京,多年进行民国史研究。文章散见于《南方都市报》、《温故》、《财经网》、《凤凰周刊》、《随笔》、《南方周末》,并数次被《新华文摘》转载,作品被多家选本选录。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被忽略的大师——李宗吾传》、《道器之辨》《逝者如斯未尝往》、《正说李宗吾》(台湾秀威)、《逝去的大学》(编著)、《斯人不在》(编著)。2008年5月至香港中文大学做短期访问研究。博客文章不加注明者均为作者原创,未经本人许可,请勿转载,转载请联系本人:fengmanxiu@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