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党天下”发表之后各方面的反映以及1957年储安平人际关系考察 

陈远

考察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及其言论,储安平和他创办的《观察》杂志是至为重要的。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日渐成熟【1】,尤其是经过了谢泳先生的一系列研究之后,我们可以对储安平和他创办的《观察》有比较详细的了解。

不过,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政局中,储安平虽然凭借《观察》杂志获得了广泛的名声,但是在当时的那个时代大舞台上,他还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2】。好在储安平也志不在此,为了保持刊物的独立性,他比较有意识地与当时政治势力最大的国共两党保持了距离,我们看那时《观察》的言论,对国共两党均有批评。那时储安平的交往,也多局限在知识界。1949年,蒋氏政权退到台湾,储安平留在了大陆,联系到储安平对共产党与民主自由的分析【3】以及他说过的“在国民党统治下,这个‘自由’还是一个‘多’‘少’的问题,假如共产党执政了,这个‘自由’就成了一个‘有’‘无’的问题了” 【4】这样的话,1949年储留在大陆的结局,究竟是自我选择的结果还是历史潮流的夹裹,其实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5】不过,本文无意在这个问题上多加探讨,谨在此提出,以就教于方家。

无论历史的真正原委如何,储安平最终留在了大陆。1949年之后的开始几年里,储安平似乎并没有因为之前的言论在新政权之下受到太大的冲击,但是,先前那个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储安平好像不复存在了。他先是参与了《观察》的复刊,当然不可能有什么作为,随后他退出了,之后又先后出任了国家出版总署专员、新华书店副总经理、出版总署发行局副局长等职务,1954年还担任了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兼宣传部副部长,并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那时的储安平,如果不从言论史而是从政治史的角度来考察,还始终没有走到历史的前台来过。到了1957年,他出任光明日报的总编辑,6月1日,在统战部的座谈会上,本来没打算参加也没有打算发言的他,在动员之下做了《向毛主席周总理提些意见》的发言。在这篇发言中,储安平提出了震惊宇内的“党天下’的思想问题是一切宗派主义现象的最终根源”这一观点,那时,储安平才真正处于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聚光灯之下,成了与他的前辈章伯钧罗隆基几乎齐名的人物。时至今日,当年五十五万右派中没有改正的五个人中,储安平、章伯钧、罗隆基三人均在其中。 “党天下”发表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仅《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涉及储安平的报道和文章,就多达175篇。因为这个观点,储安平之后的命运完全改变【6】,也因为这个观点,储安平在章伯钧眼里成了“几百年才有定评”的“历史人物”。或许,在储安平发表这个讲话的时候,他没有意识到,他这个发言会在多大程度会改变他的命运【7】;或许,储安平意识到了,但是他还是选择发言【8】。这是他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本色。第二天,他的发言在《人民日报》发表,并且在中央台全文广播。

作为后来人回过头来看那段历史,总是看的特别清楚:就在储安平发言之时,毛泽东亲自起草的那篇给党内干部阅读的文章《事情正在起变化》已发下半个月,文中有这样的句子:“现在右派的进攻还没有达到顶点,他们正在兴高采烈。我们还要让他们猖狂一个时期,让他们走到顶点”。储安平发言之后的第七天,《人民日报》发表了那篇如晴空惊雷般的社论《这是为什么》,社论中说:目前社会上有一批反党、反人民、反社会主义的分子,他们别有用心,企图推翻党的领导,要求各个党派轮流执政,这些人是我们的敌人。

储安平的命运,在他于531伏案写发言稿的时候,早已注定。

关于储安平“党天下”发表之后个方面的反映以及储安平在那一年的人际关系,在储安平研究领域中少有专文论述,本文拟在这一方面略作分析。

话题:



0

推荐

陈远

陈远

64篇文章 7年前更新

陈远:现居北京,多年进行民国史研究。文章散见于《南方都市报》、《温故》、《财经网》、《凤凰周刊》、《随笔》、《南方周末》,并数次被《新华文摘》转载,作品被多家选本选录。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被忽略的大师——李宗吾传》、《道器之辨》《逝者如斯未尝往》、《正说李宗吾》(台湾秀威)、《逝去的大学》(编著)、《斯人不在》(编著)。2008年5月至香港中文大学做短期访问研究。博客文章不加注明者均为作者原创,未经本人许可,请勿转载,转载请联系本人:fengmanxiu@163.com

文章